揭秘體內發炎與過敏的真相,你的身體可以更好

shutterstock_331371506.jpg

腸炎症(Leaky Gut Syndrome又稱腸道屏障功能障礙)是指原本緊緊相連(Tight Junction)的腸黏膜細胞,出現了空隙,這些小小的漏洞在醫學上,只能稱為腸細胞功能上的缺失,而不是病症。當細胞間的空隙大於1.5奈米,這些漏洞會導致在腸道內的未消化大分子食物,細菌,黴菌可從空隙跑入血液,淋巴系統,此時身體免疫系統就會視這些大分子食物視為異物,尤其是大分子蛋白質,會進行攻擊,引起身體過敏反應現象。同時,腸腔的病原菌,腸道菌及代謝產物都會跑進循環系統內,此現象可稱為內毒素血症(內毒素血症),內毒素啟動了發炎開關,於是體內的免疫系統為了要到處滅火這些外來物,讓體內產生過多的各種發炎物質(抗體),經由血液,淋巴循環在全身到處流竄,引起全身的過敏及慢性發炎現象。因為腸黏膜細胞不健康,細胞膜鬆散,相 。於是腸漏現象與營養不良處於重覆的惡性循環,沒有健康的腸道,就不會有健康的身體。若是有長期過敏,慢性發炎的困擾,排除了過敏源之外,可以考慮檢查是否有腸漏症。

腸漏症1.png
腸漏症2.png

腸漏症是引起過敏,發炎的關鍵因子。也是自體免疫疾病,免疫系統失調,自律神經失調,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肇端。研究發現,慢性病症者(腸躁症,糖尿病,肥胖⋯⋯。等),其腸漏的現象很明顯。另一個值得新手媽媽注意的事,嬰兒在六個月前,不建議吃固態食物的理由,也是避免因腸漏而引起免疫系統產生過多的抗體,這些都是引發過敏,發炎的開端,即使之後腸漏現象改善了,但是抗體異常的辦識記憶已存在,那麼過敏,發炎症狀,之後就會如影隨行跟著。主要原因是,六個月前嬰兒的腸道黏膜細胞及消化酵素都未完全發育好,腸細胞的間隙本身就鬆散,再加上缺乏消化液,嬰兒本身是處於腸漏的狀態,未消化大分子食物很容易進入循環系統,進而引發過敏,發炎的反應。建議嬰兒六個月之後,才開始餵食固態食物,而且要從碳水化合物 開,如米汁,米粥。

► 引起腸漏的原因從哪來?

● 腸道菌(Gut Microbiota)的生態平衡失調

攝取食物的取向→腸道菌生態的變化與不平衡→腸細胞間隙變大,腸細胞通透性(腸道通透性)變大→腸道屏蔽功能下降→腸漏發生

食物的種類會大大影響到腸道菌的生態,大量甜食會讓腸道菌過度繁殖,分解的甜食會產生大量的代謝產物(脂多醣體Lipopolysaccharide LPS),會讓腸黏膜細胞間隙變大,同時會溶化保護腸道的黏液(粘液),讓腸絨毛細胞缺乏保護層,易受病原菌攻擊,產生病變,進而會讓腸細胞的間隙變大。

● 食物含麩質(麵筋)

攝入麩質→讓腸黏膜分泌連蛋白(連蛋白),連蛋白會讓細胞間隙鬆散。→麩質可直接穿過腸壁,穿過時會造成腸細胞損傷,也會讓腸細胞之間的空隙變大,讓腸道通透性增加,讓腸壁出現漏洞。

● 壓力,藥物,酒精,環境的有毒物質。

► 如何改善、避免腸漏呢?

● 吃菌不如養菌

市面上有各種的益生菌產品,有做成飲料,調劑型包裝或是保健食品的型式在販售。但必需要了解益生菌是蠻嬌弱的,溫度不對,壓力不對,酸鹼度不對,貯存的環境不對,都會影響到它的活性與壽命,所以喝下去的益生菌是否可順利到達腸道達陣,是有點難度?另外,選擇的益生菌株產品,是不是本身腸道所需要的呢?又是另一個議題了!在腸道內的菌種有近千種以上,而有些腸益菌也不是以數量取勝,那不如,把原本就在腸道中有利的菌種好好培養,繁殖,才是最佳的方式。腸道菌養好,除了讓腸黏膜細胞除了有一層厚厚的腸黏液保護,又外加一層腸道菌的保護傘,鞏固腸道屏蔽的完整性,可以有效的降低腸漏的症狀。

腸漏症3.png

多攝取能讓腸益菌生長的食物,統稱益菌生/益菌質/益生元(Prebiotics),本文採較廣意的說法,包含膳食纖維(根莖類、蕃茄、蘋果、香蕉、莓果類)、藥膳、蜂蜜、奶油、黑巧克力、堅果類、亞麻籽Flax Seed、奇亞籽Chia Seed…等,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寡糖類(Oligo)、植化素(多酚類、薑黃素、花青素、兒茶素⋯⋯等等),都是有助於腸益菌的繁殖。更重要的事,養菌的食物經由腸菌代謝後的產物,同時可以幫助腸細胞的正常生長,修補腸道細胞,讓腸細胞能緊緊相連,降低腸漏現象,這是雙贏的局面。

shutterstock_555202156.jpg

雖然現在有單一營養素的補充劑,但是不同菌株其所需的營養素也會不同。所以,在營養學的觀點,食物越多元化,營養素越多元,可以讓多元的腸道菌共同建構出共生的腸道生態。不同的飲食會大大的影響腸道菌的菌種、菌種族群的生態比例、數量和代謝活動,也決定了腸漏現象與慢性疾病的產生。

膳食纖維會被腸益菌分解成短鏈脂肪酸(丙酸、丁酸又稱酪酸),既可做為腸益菌、腸道細胞的直接能量供應,有助腸益菌的繁殖,也讓腸細胞能正常分化、汰換;又可讓腸道維持弱酸環境,這些因素自然可抑制病原菌及腐敗菌在腸道內的異常增殖,降低腸漏的現象。另外,研究發現短鏈脂肪酸,1)可促進腸細胞分泌黏液,保護腸壁細胞。2)可調節消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gut-brain axis,改善腸燥症、焦慮或憂鬱。3)調節免疫細胞,可抑制過敏及發炎反應。

shutterstock_168994130.jpg

中草藥與腸道菌之間的協同作用,是由日本開始研究,發現湯藥汁的大分子(配糖體)會藉由腸道菌的代謝轉化成對人體有利的藥效,當腸菌生態紊亂不平衡,也會影響到藥效的轉換。日本研究發現十全大補湯,人參養榮湯,補中益氣湯,六君子湯,除了可以促進腸益菌的繁殖生長,同時也會讓腸絨毛細胞變得健康。另外,其他研究也發現十全大補湯其中的四味(四君子湯,四物湯),一樣也有促進腸益菌的繁殖。至於單味的中草藥(人參,茯苓,當歸,熟地,甘草,黃耆,黨參,大黃...等),同樣也會促進腸益菌的繁殖。所以,偶而輪番煮個十全雞湯,四君子雞湯,四神湯,人參枸杞雞湯,來養養腸道菌哦!

 

● 減少含麩質食物的攝取量

麩質主要是存在麥類中,是屬於蛋白質成分。麩質的麥膠蛋白麥膠蛋白會減少腸黏膜分泌連蛋白的zonulin。連蛋白會讓腸粘膜細胞間的緊密連接鬆開,進增加了腸道通透性,造成大分子可以通過(滲入)腸黏膜,產生腸漏症,讓身體啟動了免疫反應。

值得注意的是些加工食品,營養補充劑,保健食品,益生菌產品雖然標榜無麩質不含麩質,但實際上是含有麩質成分。若是有固定使用某些產品,建議每隔一段期間改其他品牌。

● 多攝取含多醣體、黏蛋白的食物

秋葵,山藥,蔥,海帶,昆布,木耳,菇類,果膠,寒天/洋菜,骨頭湯,都是富含多醣體,黏蛋白,可做為腸黏液(粘液)的原料來源腸。道細胞每天都會正常分泌腸黏液,讓腸壁覆蓋黏液保護膜(Cell Coat)。當腸道生態不平衡,發炎時,腸黏液就會崩解,沒有了黏液的保護傘,大分子食物,病原菌就更可直接接觸到腸壁細胞上,增加腸漏的機率。

● 多攝取好油

好油可讓腸道細胞膜健全,讓細胞膜彈性增強,腸道細胞間黏著性增大,減少細胞間隙變松,變大,有效降低體內發炎現象。當細胞膜受損,細胞膜的功能就會變得異常,讓體內發炎較容易失控,許多慢性病多與細胞膜不穩定有關。

若是長期處在慢性過敏,發炎狀態,怎樣也查不出過敏源,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飲食,選擇適合腸益菌生長的飲食,進而改善自己的腸道生態,會有著異想不到的結果哦!

 

檢查過敏原

洽詢立光更多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