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與水的健康哲學 ( 1 )|脫水症狀是什麼?皮膚乾燥、頭暈、頭痛,還可能有口臭?

我們體重的 60% 是水。
其中 40% 在細胞內,20% 在細胞外,細胞外的水流動在血管和組織液中。
天氣太熱或汗流太多時,我們會口渴補充水分;可是現代人生活環境空調居多,飲品的選擇也多,水分不知不覺地散失,卻沒有得到適當的回補,長年累月下來,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就不只是口乾舌燥這麼簡單。

本文將告訴你:  

  1. 可能會被忽略的脫水症狀

  2. 水到哪去了?

  3. 哪些人要特別小心脫水?

  4. 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水?

  5. 好習慣讓你不脫水

  6. 喝什麼好?

  7. 含水量特高的八項蔬果

  8. 結論

[ 1. 可能會被忽略的脫水症狀 ]

如果沒有隨時補充水分的習慣,只憑感覺喝水,有時我們會脫水而不自知,我們在失去體重 5% ~ 6% 的水時,才會開始有輕微脫水的感覺。如果是渴、小便顏色深、尿量變少、疲倦、頭暈、便秘等症狀,我們會聯想到自己可能脫水了,而補充水分; 可是有一些脫水徵兆我們不見得會意識到,譬如:

  1. 口臭:口水有抗菌的作用,口水不足時,口腔內的細菌大量增生,而造成口臭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早上起床時,口腔的氣味通常都不太好,那是因為晚上睡覺的時候,口水分泌變少、細菌增生的關係。所以當我們口乾加上「口氣不佳」時,就是我們需要補充水分的時候了。

  2. 皮膚乾燥發紅:我們知道汗流浹背容易脫水,但是脫水一段時間後,皮膚會開始變得乾燥失去彈性,也失去了散熱的能力。

  3. 抽筋:特別是大熱天時進行激烈運動。激烈運動原本就容易抽筋,加上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,機會更大。就算天氣不熱,長時間的戶外工作也要小心脫水造成的肌肉抽筋。運動時適量地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料有預防抽筋的效果。

  4. 發燒畏寒、嘔吐、腹瀉都非常容易脫水,尤其是老人或小孩,要有警覺。

  5. 一直想吃東西,尤其渴望甜食:我們儲存的肝糖轉化成葡萄糖的過程需要水,脫水會使此過程受阻,而導致血糖不穩定,而一直想吃東西。

  6. 頭痛:頭痛有很多原因,脫水有可能是罪𣁽禍首或是加重因子,所以頭痛時不防試試先補充水分,也許可以得到緩解。

[ 2. 水到哪去了? ]

一般來說,我們攝取的水分,80% 來自水或其它液體,20% 來自於食物,譬如水果或蔬菜等,主要由大、小腸吸收。

而水分的流失,主要是經由:

  1. 腎臟:血液經過腎臟過濾後,將身體不需要的廢物及多餘的電解質用尿液的形式排出,正常情況下,一天的尿量大約是 800~2000cc 左右。

  2. 大腸:每天約有 200cc 的水隨著糞便排出。

  3. 汗水:因人、時、地而異,緊張、天氣熱或運動的時候,比較容易排汗;一般情況下,一天大約會流 500~700cc 的汗,但在大熱天且激烈運動下,有些人可能會每小時流失達 1000cc。

  4. 我們還有一部分的水是不知不覺的就流失了,譬如:

    • 呼吸:我們吸入肺部的空氣經過呼吸道黏膜加濕,而這些濕氣也會隨著我們呼出的氣體而散失。

    • 體表:除了汗水,一些用來保持我們皮膚彈性和滋潤的水分也會從我們的體表蒸發。

    • 這些我們無查覺的水分散失估計每天約 600 到 900cc。

[ 3. 哪些人要特別小心脫水?]

  • 小孩:對「渴」的感受還不成熟,且需依賴照顧者給予水分。4~13 歲的孩子每天大約需要 1.7 公升的水;研究也顯示,給予充足的水分,可以改善學童的專注力和學業表現。

  • 老人:

    • 就跟小孩一樣,對「渴」的感受較不靈敏。

    • 腎臟功能退化,影響水分的調節。

    • 失智忘記喝水。

    • 慢性病藥物:服用利尿的藥物,譬如某些糖尿病或高血壓藥,可能會造成慢性脫水。

    • 老人慢性脫水可能會出現頭暈、低血壓、意識不清、便秘等症狀。

  • 其它:激烈運動、繁重耗力的工作、搭飛機長途旅行等。機艙內的空氣是很乾燥的,如果不注意補充水分,2 個小時的飛行就足以讓人脫水了。

  • 一般來說多喝水及攝取蔬果就可以補足我們所消耗的水分及電解質,不過如果是長時間的運動如跑馬拉松,或是必須在炎熱的環境下工作的勞動者,因為水分及電解質流失非常快,可以考慮直接喝含有電解質的飲料,預防脫水。

——全文未完待續——